领秀网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汇集美食文化、商旅生涯、国际资讯、投资理财、热点新闻、教育科研、等多方面权威信息
2022-02-08 16:18:01
在2020年已经基本建成的基础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将开启下一段更高能级的发展之路。
8月24日,上海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吴清在发布会上介绍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下称《规划》)的相关情况。关于未来五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路径,《规划》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具体任务措施。
上证报记者现场提问
先来看记者划出的《规划》十大看点:
第一,全面落实中央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部署,进一步提升金融开放枢纽门户地位。提升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中心能级,便利全球投资者在上海开展跨境投融资活动。
第二,扩大金融市场开放,推动设立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推进人民币可自由使用和资本项目可兑换先行先试。
第三,扩大“熊猫债”发行规模,支持境内发行人面向国际市场发行“玉兰债”。
第四,深入推进科创板建设及注册制试点改革,支持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产业借助资本市场加快发展。
第五,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REITs发展新高地。
第六,支持金融市场产品工具创新,稳步推进30年期国债期货等产品研发上市,发挥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管理功能。
第七,支持“上海金”“上海油”“上海铜”“上海胶”等“上海价格”在国际金融市场广泛使用,提升重要大宗商品价格影响力。
第八,加快推动金融“数字化”转型。促进金融科技产业集聚,吸引和培育国际领先的金融科技企业,支持银行和金融机构在沪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
第九,稳步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丰富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
第十,率先探索金融“绿色化”路径,发展碳金融市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碳定价中心。优化绿色金融支持政策,打造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
打造“两中心、两枢纽、两高地”
《规划》提出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
“到2025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显著提升,服务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作用进一步凸显,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中心地位更加巩固,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明显增强,为到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奠定坚实基础。”
《规划》还以6个具体目标勾勒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发展蓝图,6个具体目标概括为打造“两中心、两枢纽、两高地”。
“两中心”即全球资产管理中心生态系统更加成熟,更好满足国内外投资者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需求;金融科技中心全球竞争力明显增强,助推城市数字化转型。
“两枢纽”即国际绿色金融枢纽地位基本确立,促进经济社会绿色发展;人民币跨境使用枢纽地位更加巩固,“上海价格”国际影响力显著扩大。
“两高地”即国际金融人才高地加快构筑,金融人才创新活力不断增强;金融营商环境高地更加凸显,国际金融中心软实力显著提升。
如何评估?《规划》提出了由7个预期性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包括金融市场规模、直接融资功能、金融开放程度、金融科技发展共4个维度,更加注重发挥上海金融市场在促进直接融资中的作用,注重反映国际化程度,注重金融科技创新等最新发展趋势,突出规划引领作用。
为此,《规划》从增强对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深化金融改革创新、扩大金融高水平开放、提升金融科技全球竞争力、发展绿色金融、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构建与金融开放创新相适应的风险管理体系、优化金融营商环境等8个方面阐述了“十四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主要任务措施。
五个重点方向:国际化市场化数字化绿色化法治化
“十四五”是重塑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时期,金融的作用正变得愈发突出和重要。
吴清表示,“十四五”时期,上海市将紧紧围绕《规划》发展目标和重点举措,不断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支持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体来看,将从“国际化、市场化、数字化、绿色化、法治化”方向加快推进。
国际化
《规划》提出,全面落实中央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部署,进一步提升金融开放枢纽门户地位。提升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中心能级,便利全球投资者在上海开展跨境投融资活动。扩大金融市场开放,推动设立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推进人民币可自由使用和资本项目可兑换先行先试。扩大“熊猫债”发行规模,支持境内发行人面向国际市场发行“玉兰债”。推进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金融开放先行先试,支持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等围绕离岸经贸业务提供金融服务。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建设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发展国际再保险市场,建设国际再保险中心。
关于推进人民币可自由使用的具体举措,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副主任孙辉在发布会上表示,“十四五”期间,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将在重点领域、重点主体内实现人民币跨境使用重点突破。坚持市场驱动,以原油、铁矿石、粮食、橡胶等大宗商品和境外承包工程等重点领域,以及央企国企等重点企业为突破口,培育市场主体人民币结算习惯。
市场化
推进“市场化”方面,吴清表示,将不断健全金融“市场化”机制,为实体经济提供高效率资金供给。支持多元化金融市场创新,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比重。深入推进科创板建设及注册制试点改革,支持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产业借助资本市场加快发展。深入推进“浦江之光”行动,不断培育优质上市资源。
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REITs发展新高地。发展普惠金融,深化大数据普惠金融应用,支持供应链金融创新。支持金融市场产品工具创新,稳步推进30年期国债期货等产品研发上市,发挥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管理功能。支持“上海金”“上海油”“上海铜”“上海胶”等“上海价格”在国际金融市场广泛使用,提升重要大宗商品价格影响力。
数字化
加快推动金融“数字化”转型,增强金融科技全球竞争力。依托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总体布局,促进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联动发展。加强金融科技研发和数字技术应用,推动在浦东设立国家级金融科技研究机构。促进金融科技产业集聚,吸引和培育国际领先的金融科技企业,支持银行和金融机构在沪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探索金融科技监管模式创新,推进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稳步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丰富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
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局长解冬透露,“十四五”期间,将结合重点工作,强化金融科技与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结合力度。一方面,依托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总体布局,在核心技术攻关、功能型平台建设、数据资源开放等方面形成合力,更好推动金融科技发展。另一方面,以丰富金融科技中心建设内涵为抓手,加快推进金融领域数字化转型,推出更多标杆应用场景,通过金融机构自身的数字化转型,更好地推动全市经济民生发展。
绿色化
在推进“绿色化”方面,吴清表示,将率先探索金融“绿色化”路径,推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依托上海金融资源集聚、科技和产业基础雄厚、对外开放程度高等优势,率先探索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发展碳金融市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碳定价中心。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支持碳金融业务创新。集聚绿色金融专业服务机构,发挥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引导作用。探索气候投融资试点,支持金融机构开展气候投融资业务。深化绿色金融国际交流合作,支持新开发银行等机构发挥积极作用。优化绿色金融支持政策,打造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
法治化
切实加强金融“法治化”建设,营造与国际接轨的营商环境。进一步发挥上海金融法院等职能和示范作用,增强案件审判的国际公信力和影响力。探索实践证券代表人诉讼、全国性证券期货纠纷调解等制度创新,建设法治诚信资本市场的示范区。推进多元化金融纠纷化解机制建设,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加强监管科技运用,提高金融风险监测预警能力。依法稳妥处置金融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征信和信用评级机构。
上海证监局局长兼上海稽查局局长程合红表示,上海证监局将大力发挥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在提高发行融资数量和规模的同时,更加注重优化拟上市企业的质量和结构,通过加大监管执法力度,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程合红具体阐释说,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特别是中介机构“看门人”的作用,也就是让更多的资本市场的“好钢”用到支持服务上海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发展的“刀刃”上。
另一方面,按照“零容忍”要求,对发行融资过程中出现的欺诈发行和中介机构失职等证券违法行为,依照法律严厉惩治,从而确保在融资过程中,投融资双方能够做到依法合规、准确高效的对接,保证市场中珍贵有限的资金真正流向实体经济、科技创新所迫切需要的领域。
上海银保监局副局长刘琦在发布会上表示,上海银保监局将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夯实金融稳定基础。坚持底线思维,着力提高金融监管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强风险防范、预警、处置等方面的跨部门协作,提升风险应对的前瞻性和全局性。探索建立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超大城市精细化管理相适应的金融风险防控体系,为经济金融稳定保驾护航。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